淺談昆吾劍


昆吾劍初為古劍器之名。相傳周穆王伐昆戎,昆戎獻昆吾之劍,列子載:「錕鋙之煉鋼,可以切玉。」。而後世名家能手,經累世相傳,各以宗法,自立門派,蓋假劍器以名劍法,如昆吾、清萍之類,蓋亦尊古之意也。


據記載昆吾劍與青萍劍同為明末江西龍虎山天師府老法師潘真人所創,並下傳於世。清道光初年有江南劉姓者慕名至滄縣軍馬站訪戴三先生,兩人較藝,戴之劍出手既為所制,便棄劍拜劉為師,得昆吾劍法。此後戴始授劍法,習者甚多,功著者有劉振祥、李天穆、家辛莊等。




先民視昆吾劍法為上乘,授劍與習劍必依「昆吾劍箴言」之十條行事。箴言為:


一、劍術自古所傳不一,而昆吾劍法最為上乘,者不可視為尋常;


二、劍器可伴琴出,非尋常武器可比,愛之者須於潔淨處藏之;


三、劍唯三家所傳:儒家、道家、將家是也;


四、此劍十不傳: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無恆志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文武不就者不傳,借此求財者不傳,俗乏入骨者不傳,市井之人不傳,拳腳行不傳,心術不正者不傳


其目的,恐玷昆吾之高尚等。


昆吾劍共七十七式,每式攻防俱備,於各式之間,又依勢衍變出上、中、下三招,招招相生連綿不絕。行劍時身隨劍走,劍掩身形,發手如電,駐足如磐石,其步法迂迴婉轉,忽疾忽徐;猶如游龍翔鳳,絕無蹩腳之處。


昆吾劍七十七式有重名,重名但不重式,重式亦不重招。其對劍招法要領講明,此劍不封不架不沾而進為妙。所謂不封不架不沾者,乃不以劍與敵人較力也。因敵出手,我制彼腕,因便刺進,實不需封架沾也。綜觀昆吾劍招進退衍生變化清楚,並能詳細解析取敵捷徑,實乃上乘之劍術也。


其劍法十字訣:托、抹、捧、點、捲、刁、掛、折、刺、站。


「昆吾劍,自古傳,全憑十字為主言。托抹捧、共點捲、寒光射、 耀人眼、運動劍、上下翻、論招法、妙無邊、刁掛折與刺鑽、左右攻、 似閃電、上劍捲、中劍纏、下劍折、內有圈、用托抹、要站轉、論身法、要靈便、斜身拗步得佔先、有輕重、有長短、紙上談兵是虛言,要學劍、得真傳、口傳心授功自練。」


欲通達昆吾劍之術,需清楚用劍之法。


劍長三尺,用鋒一寸,持劍需活把,把越靈活而運轉越靈。故講劍法全以空靈至勝,初時定勢須穩,稍持無礙,如習字然,間架不穩,書法絕不能工。勤習熟練,運筆急徐自能適中。千萬不可惑於人言以求快為能。且心、眼、身、手、步諸法需相互配合,劍之所指,方能身勢隨之。務使身劍合一,才能得心應手。



淺談青萍劍


劍舞青萍寄壯志


一劍寒光烈士歌


青萍,最初為古代劍器之名。相傳東漢光武帝舞劍於蓮花池畔,鶩見蜻蜓飛掠於花葉浮萍之間。或立蓮枝隨風飄搖,或駐足青萍隨波盪漾;其姿輕盈曼妙,如劍之擊刺翻飛,躍矯靈活,遂名其劍為『青萍』。


而青萍劍法相傳為明末江西龍虎山(乙辰教及道家劍術皆發祥於此)天師府老法師潘真人(號元圭),按大周天(三百六十五數)所創。劍路共分六趟,每趟六十餘式,共計三百六十五劍(內含周天之術加四季和天元巧合一歲之數),每劍名稱不同,劍譜均為四言成語典故,如:摘星換月、淵中求珠、順風領衣、擔山趕日、巧女縫針等,其意諭生動,文雅別緻,理象融合,頗為典雅攜詠。並有劍訣及用法傳世。


青萍劍法風格獨特,高雅別緻,以輕靈矯捷,灑脫飄逸著稱。盤練時似進猶退,輕靈轉折,時而行雲流水,舒展大方,左右高低輾轉邀擊,猶如水中青萍浮動。時而風起雲湧,雷厲風行,疾如閃電矯如飛鳳。


此劍之盤練要義,初始基礎劍勢多定式,要求換式柔緩,講究身正步穩、式法招招嚴謹清晰。第二趟以後便漸漸由淺而深,簡而繁,一趟遠比一趟繁雜、高妙。青萍劍以虛靈取勝,虛實相參,變化莫測,每式各有不同之用法和技擊要求,為當世最為特殊優異之名劍,也是迄今為止套路最長,招式精奇,注重實戰的一部劍法。


要突出青萍劍之技擊法,要先明白劍之特色以及刀劍技擊法之不同,萬萬不可混雜。


首先瞭解劍的結構,其兩面皆刃,且劍鋒銳利。所以劍招必要能發揮之長處,招勢必須奇詭,虛實莫測。但奇招必為險招,險招必然用狠。才能險而不危。倘若心生猶豫,雖用險而不狠,則必受傉! 而在劍術上講求以虛靈避、拙運巧,運劍握把須活,不同之劍法其把位、把法不同,要運力在腕,切忌僵硬。身法則要求輕靈、矯捷,其關鍵全賴於腰胯之靈活,進退閃展,起伏轉折均以腰導引四肢,使勁力活透,力達劍稍。有了手、眼、身、步等諸法相互配合,運使此劍才能達到剛柔相濟、身隨劍轉,方能達到人劍合一、忘我之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武林篇
    全站熱搜

    wuya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