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涵攝了我國傳統醫學、養生學、仿生學的諸多精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項目之一。


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發現武術的健身價值。兵士們操練武術既能提高戰鬥技能,又能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為此,古代著名軍事家孫子云:「搏刺強士體。」由於古代戰事頻繁,參戰人數眾多,士兵體質的強弱往往就是軍旅戰鬥力強弱的主要因素。沒有強健的體魄,便不能掌握精煉的戰鬥技能,沒有戰鬥技能則難於戰勝對手。故而交戰各方均十分注重增強士兵的體魄。一方面嚴格訓練士兵,以鍛鍊體魄、膽識等;另一方面在招募士兵時就注意選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由此可見,歷代軍隊和民間以武健身之風十分盛行。此外,為了適應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人等的健身需要,那些武師先人還創編了諸如「百獸舞」、「五禽戲」、「八段錦」等武戲及諸多具有較高養生價值的拳種,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使武術與軍體健身相映同輝,發揮了醫療、健身、養生的綜合效能,成為體育健身與格鬥技能緊密結合、體用並重的典範。


作為健身項目,武術有異於其他體育項目的根本點在於:武術注重「內外兼修」、「神形共養」的「修煉觀」,強調意識與肢體動作的高度統一,即「心身合一」所謂「內外兼修」的「內」係指人體內的臟器與人的心性、精神與意識。「外」係指人的體形體態。內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實踐中,重視精神意識、臟腑器官和體形體態的同步修煉,不偏廢一方。所謂「神形共養」就是不僅注重形體的練養,還注意精神的調攝,強調意識對形體的主使作用,以達到形體健康、精力旺盛、身體與心理(精神)平衡發展。通過這種「內外兼修、神形共養」的鍛鍊方法,一方面能使作為生命載體的身體狀態得到質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獲得全新的內在體驗。其他健身運動均是以肢體活動作為最先發動,爾後在活動中和活動後獲得形體的鍛鍊和心理的歡悅。武術健身則是以意識的調攝為先導,最早從心性、意、氣開始,首先獲得心理的調節,自「內」向「外」地推延發動,然後使形體得以充分運動,以此達到身心「中和」的煉養。武術健身最終不僅僅是獲得一種鍛鍊與歡悅,而且能獲得生命的內在自由與生機,使之日臻完善和完整,以至益壽延年,高度表現了人體生命與運動的同構形式。


當今,大量的科學實踐證明了武術的健身與養生的作用。武術中的「以意導動」、「以意運氣」、「以氣運身」的法則對人的神經系統的鍛鍊亦極為有益。以武練身整個活動中的「意存丹田,意布五梢」循環往復的念動訓練使中樞神經興奮性增高,應變能力加強。同時,通過活動使人的氣血充沛、活躍,使分佈在腦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增強腦部血液循環,從而加強腦細胞的供能條件,改善大腦功能,增進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活性與穩定性。


武術講求「內練一口氣」,這「氣」雖有多義指向,但並不否認呼吸在武術運動中的重要作用。武術運動的呼吸與自然呼吸相比,更強調「深、長、細、緩、勻、柔」,其腹式呼吸由於保持了腹實胸寬的狀態,使胸腔寬鬆,為肺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利於氧氣和血液的暢通運轉。


武術運動在提高骨骼肌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對骨骼的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對老年人骨骼研究中發現,武術中一些綿緩型拳種對延緩骨質疏鬆及脊椎壓縮性變形均有較好的效果。武術運動對於機體生理、生化方面的影響是全面的。長期從事武術鍛鍊,能發展人體的速度、靈敏、協調、柔韌、耐力、彈跳等綜合體能素質;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適應性和免疫機能,延緩人的自然老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武林篇
    全站熱搜

    wuya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