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處:http://ppt.cc/u0(k


是武俠小說裡的飛簷走壁無堅不摧,還是表演賽場上的花拳繡腿不堪一擊?從去年年底的廣東佛山中泰對抗賽到上週中的重慶中泰對抗賽,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少林寺》熱映之後,中國武術又迎來新一輪的關注與熱議。與三十年前的那場「全民習武熱」不同,這輪風暴裡所夾雜的質疑聲卻從未停止過。


站在風暴眼裡的「中國武術」,呈現給觀眾們的是擂台上「踢拿摔打」和刺激的KO,還有套路比賽中的輾轉飛騰瀟灑飄逸。真正的源自民間的武術和江湖,卻在這場風暴中,愈加面目模糊。


散打:被質疑的「最高表現形式」


散打,也叫散手,正成為中國武術的新代言,老一代的「英雄」卻正被雨打風吹去。再講述柳海龍的故事已經要從上一個十年開始了。時間帶來的灰塵,還淹沒了柳海龍職業生涯的第一站——武漢體育學院長江搏擊俱樂部。那間沿街的門頭,如今已經被對外經營的校醫院所取代,曾經被懸掛在玻璃窗內的柳海龍頭像,也已不知所蹤。而柳海龍本人,除了偶爾會有零星帶有炒作性質的新聞之外,普通公眾已難知其蹤。


如今,站在舞台上與「來敵」較量的新生代張開印們,正站在光環下享受著鎂光燈帶來的金錢和榮譽。2009年底,廣東佛山「中泰對抗賽」雖然因為並不高明的商業炒作手段備受各界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屆比賽燃起了國人對中國武術的又一輪熱情。


圍繞中泰對抗賽的同樣不只有熱情:關於散打究竟是不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爭論從誕生之日就從未停息過。1979年,響應當時國家體委號召,浙江省體委、武漢體育學院和北京體育大學等幾家單位作為試點,開始研究如何將中國武術搬上競技體育舞台。後來被許多圈內人士稱為「怪胎」的散打,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


「散手很難被列入傳統中國武術的範疇,從根本上講,它是一項沒有文化根源的運動。雖然它包含了『踢、拿、摔、打』等中國傳統武術裡的一些基本技法,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只是披著中國傳統武術的皮毛。」即使在當年散打動作和規則的制定起源地之一武漢體育學院,關於散打的爭論熱情依舊。


「看看當年參與制定規則的人就知道了,他們幾乎沒有練習過傳統武術,真正的身份只能說是高校的教育科研人員。制定動作和規則的時候,更多借鑑的也只是西方搏擊中的一些動作和規則。」一位沿襲傳統武術多年的並從事高校武術教學的教師對記者說。在他看來,並非「傳統武術家研究出來的東西是沒法往傳統武術上靠的」。


因此,對於外界炒得火爆的「中泰對抗賽」,武林中人大多保持了「事不關己」的心態,「連傳統武術都算不上,還哪裡有什麼事關武術興衰之說呢?」


套路表演:被藝術化的「武術」


與「散打王」從根源上被質疑不同,刀術和棍術冠軍們面臨的質疑更為尷尬。「不過是些花拳繡腿,真正打起來屁都不頂。」在一家知名武術論壇上,有網友對套路表演的實戰功效不屑一顧。


「話雖難聽,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一名武術教師毫不避諱武術套路表演在實戰中的功效著實一般,「就拿一個普通的格擋動作來說,實際做起來是非常難看的,幾乎沒有什麼觀賞性。但放到套路表演中,這麼一個動作卻要好看了許多。」這位老師還專門演示了這兩個動作的不同之處,在他所演示的套路表演中的格擋中,負責「擋」的左手被高高放置於頭部以上,負責進攻的右手則遠離胸口。頭部和胸部,傳統武術中要掩護的兩個重要部位,就這樣完全暴露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門戶洞開,和『練家子』交手就一下(倒地了),還怎麼打?」在武術套路表演中,傳統武術所涉及的技擊動作「最多也就有五分之一左右」,「根本沒有實戰性可言」。


雖然同樣承認武術套路表演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傳統武術,但對於套路表演的作用,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教師賈海如的情緒卻要複雜了許多。


受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武術協會委派,賈海如曾先後出訪越南、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在擔任越南國家武術隊主教練期間,因為帶隊成績出色,賈還受到了越南總理的嘉獎。在賈海如看來,套路表演對中國武術的傳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很多人就是看到這些漂亮的動作才開始喜歡上武術的。」


讓賈感到矛盾的是,真正的中國武術卻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很多動作其實很難看,沒有觀賞性。『半步崩拳打天下』很多人都知道,這從一定意義上也說明了傳統武術主要以技擊為目的,動作越簡單越好,練過來練過去,只要能一招制敵就是真功夫,哪有那麼多花架子!」


推廣之痛:傳統武術難上賽場


散打和套路表演難以代表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在走向市場和大眾的道路上,中國傳統武術卻找不到表現自己的形式。


WMA(中國武術職業聯賽)自去年推出之後,很快就被冠以「天下第一推胸大賽」的「惡名」。這項旨在推廣民間傳統武術的聯賽,在電視畫面上為觀眾提供的多是選手穿著護具,在擂台上對推胸部的場景。所謂的傳統招式,只在比賽開始前和結束後才會看到,在這兩個關節點上,選手們往往都會擺出一個漂亮的起勢或是收勢,其餘大多數時間裡,雙方選手則會在賽場上為大家提供一出「你推、我推、大家推」的和諧場景。


「中國傳統武術根本沒法走上賽場。」賈海如直言,「從冷兵器時代發展起來的武術講求實戰,要的是一招制敵甚至一招致命,攻擊的多是對方的頭、眼、胸、襠以及反關節,出手傷人是常見的事情。」 因此,如果將兩方選手推上競技舞台,進行無限制對抗,難免出現傷亡情況,「出現了這種情況怎麼辦?誰負責?這顯然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存在於民間的「私鬥」證實了賈海如的擔心。所謂「私鬥」,與影視劇中的「踢館子」多少有些相似,多是習武者慕名而來,要求與聽聞中的高手進行比試。在正式較量之前,雙方多會立下一個「生死文書」註明生死自負。「打死的情況還沒聽說過,但打傷的情況倒是屢有發生。」


武術高手不都是「點到為止」嗎?面對這個問題,賈海如笑言:「咱們之間可以點到為止,因為你沒有練過,我練了幾十年,雙方實力懸殊,我可以收著點。但同水平之間的較量就做不到了,誰高誰低往往就在一招之間,如何做到我離你要害只有一公分的時候忽的一下就停下呢?做不到的。」賈海如告訴記者,真實的較量往往沒有幾個回合,「一搭手,基本上就分勝負了,傷害也是在所難免的。組織者顯然不願意看到這樣既無觀賞性又後果難料的比賽。」

arrow
arrow

    wuya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